转到内容 前往主导航 去搜索 更改语言

中世纪的舞台技术

[引言]  中世纪的舞台技术 (Middle Ages ,约为公元476~公元1640)的特点在于神权至上,人文思潮湮没,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都与神权分不开,了解中世纪历史必然同基督教有关系。 戏剧搬出室外后,最初仍然在教堂西门前边上演。这道门通常开向一个高出地面的门廊……

中世纪的舞台技术


 

  (Middle Ages ,约为公元476~公元1640)的特点在于神权至上,人文思潮湮没,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都与神权分不开,了解中世纪的历史必然同基督教有关系。

  戏剧搬出室外后,最初仍然在教堂西门前边上演。这道门通常开向一个高出地面的门廊,有阶梯通到小镇的方形广场。门廊的平台刚好变成舞台,而广场就变成观众席了。后来,这种舞台被改到其它地方,但一般说来,中古时期的典型舞台,由一座紧靠建筑物的长方形平台构成,样式不一而足。在某些地方,景观站设在小镇广场的周围,有些地方则使用罗马的圆形剧场。也许变化最大的要算是把景观站设在马车上,从一个地方拉到另一个地方。

  这一切安排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一,全部使用衍自教堂的舞台成规——一连串的景观站和一般化的演出区域。二,每场演出均由连续数个短剧构成,每个短剧本身或多或少就是完整的戏剧。短剧的前后演出顺序是根据圣经,而不是根据各短剧间任何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三,每一串戏都包括三个动作层面——天堂、人间、地狱 ——以垂直或水平面方向布置。典型的平面舞台呈水平方式,天堂总是在右方,地狱在左方(以面向观众而言)。这左右两点之间也就是人间万象。在马车上的一种,则往往是天堂、人间、地狱以垂直方式安排。由一辆马车代表这三个层面的情形,并不多见。四,注重特殊效果。这些特殊效果相当写实。或许这是因为观众喜欢看壮观的布景之故;但是,同样重要的因素是:怕观众对圣经的奇迹事件不予置信。不管动机却是如何,中古时期的戏剧制作人勇于接受各种演出上的难题:诸如耶稣在水上行走,并被升到礼拜堂顶端。他们也费劲心机演出地狱的恐怖景象。地狱入口往往以喷火怪兽的大嘴来表现(因此有“地狱嘴”的说法)。大嘴内部可见得烟火,还可听到在地狱受酷刑者的哀凄惨叫。

  要制造上述特殊效果,势必要设计大量的舞台机关(称为“机密”)。大部分机关是从舞台下操纵,舞台面挖有许多小活门,供人物及道具的进出。有的场面需要“飞行”,于是利用紧邻的建筑物来安装滑车和绳索。上方的机关可以用布幕遮掩,布幕上画有代表云彩或天空的图画。

  这一类机关并不是没有经验的业余人士制作的。随着舞台效果的日益讲求复杂多变,熟练的机械师和舞台经理便应时而生。例如,西元1501年在蒙兹(Mons)地方上演的一出戏,就雇佣不少技术人员来建造各种机关;光是地狱的机关,就需十七人来操纵;画布景的有五人,四个演员兼提词人(actorprompter)被请来协助上演及担任演出。因此,虽然说大多数与制作有关的人员都是业余人士,但是,由于舞台演出的渐趋复杂,半职业性的剧院工作人员也随之而生。

  很显然,固定舞台比活动马车的舞台更能容纳范围较广大的特殊效果。所以欧洲大陆习用的固定舞台,比英国本土的马车舞台拥有更精巧的舞台机关。

  可是,制造令人信以为真的特殊效果,并非中世纪舞台的唯一目的,因为这些写实的特色也掺合不少零星的舞台布景和象征性装置。没有一个地方是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的:一座小型建筑物就可能代表耶路撒冷,门廊下的一把椅子或许就变成希律王的宫殿。尤有进者,一出戏所需的地点,都是同时呈现在舞台上,也因此不能产生真实地点的幻觉。即使马车舞台上的景观站也不只一种而已。

  正如舞台上的景观站可代表天堂、人间、和地狱,同样地,这三个层面上所穿的服装也有分别。上帝、天使、圣徒、和某些圣经上的人物,穿的是教会的服装,通常配上附件。例如,天使所穿的教会袍子附有翅膀,而上帝则打扮得像教会的高级人士。每一个人和圣经上的重要人物,也和某一特殊象征有关。例如,圣彼得是以其开启天国的钥匙认明他的身份。由于观众对这一类视觉象征都很熟悉,因此,象征物一出现,观众立刻认出演员所代表的角色。

  世俗的非教职人士穿的是中古当时的服装,各与所属阶级身份相配合,因为当时的戏剧并不讲求历史的正确性。在服装方面最具想象之能事的莫过于魔鬼。通常带有翅膀、爪、喙、角、或尾巴。天堂及其代表旨在引起观众的敬畏感;而地狱和其中所居留的人物,则是在引发观众的恐惧和轻蔑感。住在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人类,则代表被善恶两种力量拉扯的一般人。


相关业务:

北京遥在灵境国际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官网 > 全息多媒体演艺 > 「灯光设计/舞美设计」 > 「动态舞美设计」 >

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