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到内容 前往主导航 去搜索 更改语言

主页>智慧博物馆领域本体研究与实践>智慧博物馆领域本体研究与实践>面向领域本体的数字博物馆知识组织模型与网络可视化解决方案

面向领域本体的数字博物馆知识组织模型与网络可视化解决方案

[引言]  ■ 这里的数字博物馆领域本体首先是基于赛博空间(虚拟世界的母体语境)中的博物馆而确立……

■ 面向领域本体的数字博物馆组织模型与网络可视化解决方案

——以DMPSP技术体系为例



这里的“数字博物馆领域本体”首先是基于“赛博空间”(虚拟世界的母体语境)中的博物馆而确立,作为博物馆数字化领域知识库的骨架和基础,可用于表述和扩展博物馆特定领域的概念(赛博空间中的博物馆或相关知识表达的创意)以及这些概念之间能指/所指的关系模式。

“数字美术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示范”是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的重大项目之一,数字博物馆公共服务平台(DMPSP)是这一项目的最终体现,该平台提供了数字博物馆学科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框架,涉及到对其本质进行描述的本体论工程。


图1 数字博物馆本体论工程开发概观
Fig.1 Overview of Ontology development process of digital museum


 
DMPSP首先基于3D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服务的高技术网络环境,是随着第四代移动智能互联、云计算、高速流媒体以及VR、AR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多元并存的博物馆可视化信息整合体系,它面向B3G/4G前沿技术、新一代互联网、云服务和人机共生的关系,从原型设计到开发身临其境的互动环境,再到最终的用户体验,呈现出适人化虚拟环境与智能化虚拟角色相互感知、认知的新思路。

DMPSP支持3D形式的用户访问和内容创建。可重复使用的虚拟博物馆解决方案,提供用户多媒体数据集的元数据、软件工具及互操作工作流程,该技术体系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而且贴近现实世界感受的知识引导框架,能够更为合理而有效地开展数字博物馆领域本体的构建,扩大本体适用性建模框架。

实际上数字博物馆领域本体不仅是一个学科领域,更可以是多个领域的结合,例如赛博空间中的美术馆代表一个特定的主题领域,体现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其中虚拟展馆的构建过程本身即是一种跨领域的工程,涉及到艺术史学、博物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该技术体系支持多媒体交互的网络社群服务模式,其中集成了深度交互技术和三维建模、动作模拟、渲染、运动匹配技术,推出可被艺术展览展示应用程序重复使用的数据和服务,并为扩展3D互联网艺术平台的公共服务奠定基础。通常的开发过程如下:

  • 自定义的三维场景构建,创建模型、界面,交互和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以三维仿真技术对复杂真实系统的运行过程或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数字化模拟,设置人机共存的决策模式以及各种生动形象的展示效果;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编程技术,生成适人化的仿真艺术空间,或导入Unity3D、Lumion等技术环境以推出面向虚拟空间应用程序开发的解决方案;
  • 评估已有应用和研究潜力,实现诸如“3D虚拟展厅”、“虚拟艺术家工作室”等虚拟艺术社区互动体验功能;
  • 与最终用户合作开展应用程序协同设计,改善用户体验,开发混合现实用户界面。

为了适应艺术领域应用程序的要求,DMPSP开展出了基于虚拟空间环境和艺术生产而构成的美术馆数字化系统的集成创新,可快速构筑3D互联网艺术空间,把基于VR、AR技术的3D虚拟互动体验模式和Web3.0技术结合,创建具有3D空间和3D虚拟形象的艺术类场所化环境——大型三维仿真、全景再现网络交互展示平台,该平台的最大优势在于创建各种感知行为的逼真体验和互动观展模式,支持3D形式的网络访问功能和大场景动态调度、多线程下载,支持基于视点优化的流式浏览和高性能物理引擎,可通过Unity3D、Lumion环境、360°虚拟实境全景漫游等,建构在任意时空下存在且深具交互性质的数字化艺术社区,例如支持用户创建个人冠名的虚拟美术馆——这是一个“超现实”且贴近现实世界感受的3D虚拟个性化艺术空间,强调身临其境般欣赏艺术品的感觉。艺术家(用户)可在展厅中创建各种形式的动态角色、智能虚拟人(或虚拟化身),自主设置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的模式。之间相互感知、认知,且具有自主浏览、实时交互、临场体验等适人化属性。该空间基于人机交互、人机共生的关系和高度仿真的网站场所化特性,这一特性体现在创作过程仿真、策展仿真、体验仿真等不同的环节中,艺术家、策展人将不再受到现有资源积累的限制和任何物理条件的制约,可以通过一种全自助或半自助式的新型网络艺术实践,从中探寻由高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全新艺术理念。

 


相关业务:

北京遥在灵境国际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官网 > 体感游戏开发 > 「VR|AR|MR」 > 智慧博物馆领域本体研究与实践 >

档案